1.水电费由国家全部负担。
2.大街上随处可见豪车。
3.伊斯兰教女性随处可见,她们大多全身黑纱,也有部分不全部黑纱,估计与她们的信仰虔诚度有关吧。
4.物价高,特别是餐馆吃饭通常要花100或者更贵。
5.城市道路限速80,过马路须特别小心。
6.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7.常年气温在30到40度,部分月份在40度以上。
8.位于波斯湾海岸,海岸线270km。
谢邀!我11到12年在科威特待过一阵,感觉如下:
1、外国人比本地人多。
2、大街上可能碰不到阿拉伯人,碰到也未必是科威特人。
3、菲律宾女佣/收银员+印度/孟加拉司机+埃及保安/办事员/教师。甚至个别地方(比如科威特城西边杰赫拉门附近)的公告牌是阿拉伯语、英语和孟加拉语。
4、闹市区比如al-Mubārakiyyah如同一个小印度。
5、科威特人说科威特方言,和伊拉克方言差别不太,事实上伊拉克方言在科威特也通用(比如你和人打招呼说科威特的shikhbārak或者伊拉克的shlawnak都可以),但是某种程度上埃及方言比科威特方言好用。但是无论如何,说好阿语标准语才是王道。
6、货币是科威特第纳尔(dinār),辅币菲勒斯(fils),1000菲勒斯等于1第纳尔。1科威特第纳尔约合人民币22块多,是世界最贵的货币。纸币最大面值20第纳尔,然后是10第纳尔、5第纳尔、2第纳尔、1第纳尔、1/2第纳尔和1/4第纳尔。硬币有200菲勒斯、100菲勒斯、50菲勒斯、10菲勒斯。
7、科威特首都科威特城还保留着几座老城门,不过年代都不太古老,而且科威特城的老城墙(现在的城墙路,我们戏称为“二环路”)不是一圈,而是半圈,沿海的那半圈没有砌墙。
8、菲拉卡岛(Faylakalā,科威特方言读作“菲拉岔”)上有一些希腊化时代的遗迹,此外科威特就没有什么特别古老的古迹了。
9、逛街首选Avenue,其次Marina,City Center和宜家也可以,科威特人除了呆在车里,也会在这些地方。
10、visa卡和master卡比较普及,情况一如欧美。
11、没有地铁。
12、公共交通的主要受众是外国人,公交车包括乘客、司机和管理人员在内,几乎没有科威特人,有些大型公交还是宇通的车。
13、出租司机大多是印度人、巴基斯坦人、孟加拉人、埃及人、阿富汗人或少数巴勒斯坦人,没遇见过科威特人开出租的。
14、还是出租车,在科威特打出租需要先和司机讲价,原则是近的都说1第纳尔,稍远的先说1又1/2第纳尔,司机非要加价再提1/2。总之除非特别远,两块以内是合理价位
15、谈谈气候:科威特属于热带沙漠气候,但是冬天可能会下雨且气候偏凉,如过冬可准备一件薄毛衣和一件风衣。
16、春天天气会很快变热,如果哪天早上天气突然凉快了,这一般是沙尘暴来临的前兆,有可能上午还晴空万里,中午就一片昏黄了。
17、买书:可以去一个叫al-Jarīr的书店,不过里面的书会比较贵。此外还可以去突尼斯街,这条街上有很多可以砍价的书店,科威特大学附近有去那里的公交。另外科威特大学舒维赫校区里面的书店也有不少好书,以教材和人文社科类书籍居多。
18、科威特物产不丰富,但是椰枣还不错。但其他东西,包括蔬菜水果明信片,可能都是从邻国或欧美进口的。
19、除了逛街,去沙漠露营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是一定注意保暖,沙漠冬季的夜晚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冷,这个我深有体会。
20、如果你和当地人足够熟,可以让他们带你去dīwāniyyah,这是当地人的一种生活方式,类似于沙漠度假小别墅,还是很好玩的。
21、科威特大部分地区治安良好,由于社会风俗和经济发展的缘故,当地人极少出现极端思想或违法犯罪。但有些比较破的地方(比如杰赫拉门附近的城乡结合部、al-Mubārakiyyah深处、舒维赫港区附近等)人员可能会复杂一些,建议女性尽量避免晚上单独去这些地方。
22、真正可能给科威特造成治安隐患的是一种叫“比顿(Bidūn,意为“游牧民”,谐音“没有”)”的群体,“比顿”属于阿拉伯人之中的游牧民,在科威特颁布户籍政策的时候没有及时向科威特派出所申报户口,所以成为了世代的“黑户”,因此其中难免有些不法之徒。我们去科威特之前都被提醒要小心被“比顿”偷钱或骗钱,但是说实话我一次也没遇见过。
23、下馆子可以去al-Mubārakiyyah吃阿拉伯菜,好吃又便宜。凯凡(Kayfān)区的社区合作社(al-ta‘āwuniyyah)有几家快餐店也是我常去的,推荐汉堡王和Taco Bell。科威特城东南靠海的地方(海湾大道内侧),有几家饭馆还不错,涵盖日料和东南亚菜,吃不惯阿拉伯菜的朋友可以考虑这些地方,不过价钱会比较贵。不过科威特航空公司办公楼(在杰赫拉门里面,在一个叫al-Muthannā的购物中心对面)后面的一栋看着有点破的楼里有一家好吃且不贵的泰餐。
24、科威特的文化介于保守和开放之间,以科威特本地女生为例,我见过连眼睛都不露的,也见过背心短裙的,不过这两种情况都不太多。
25、建议男生出门避免穿短裤,但是七分裤应该没问题。女生出门可以半袖,但是不要太暴露。不过男生也不必打扮的太当地化,我尝试过长袍头巾,效果就像一个老外穿唐装一样,被搭讪率一路飙升。
26、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中国驻科威特大使馆在科威特城雅尔穆克区第一街4栋82号(No.82, Block 4, St.1, Yarmouk),在一个过街天桥边上,正对着侯赛因·本·阿里·鲁米路(Hussain Bin Ali Al-Roomi Road),领事处在使馆西边一点,如遇护照丢失、过期等状况可去使馆领事处求助。
云石君以后不要回答不擅长的内容。写了半天都不知道你在写啥。为什么不吞并是因为不能吞并!从历史上看,想当年沙特还叫內志时期,第一內志王国曾经想过一统阿拉伯半岛,依托哈瓦比教派,内志军在阿拉伯半岛上所向披靡,然后就袭击了科威特和阿联酋,妄图吞并这两个地方。当时大英帝国为了东方利益和奥斯曼是结盟的,于是坐视第一內志王国被奥斯曼灭国。后来第二內志王国,在埃及与奥斯曼争夺阿拉伯半岛时候,被埃及所灭。这里说一句,可能有人会奇怪埃及明明是奥斯曼一部分为什么会和奥斯曼争夺阿拉伯半岛。实际上从根本来说,奥斯曼帝国是一个松散的联邦制帝国。各地总督权力很大,只是认同奥斯曼苏丹这个共主。(之前的阿拉伯帝国也是如此,这和经济方式有关系,伊斯兰世界从未有过中央集权)其中实力最大的就是埃及总督,他不但想控制阿拉伯半岛还想篡位。

于是在內志王国又一次复国之后,吸取了前面的教训,夹着尾巴做人,才有了如今的沙特。现在阿联酋和科威特虽然独立了,英国也将中东交给美国了。但是打狗还是要看主人,以沙特的能力借他三个胆也不敢造次啊,除非美国完蛋了,才有可能性。
谢邀!以下内容仅供题主参考:
建议:短袖T恤、衬衫、长袖单衣、薄毛衣、长裤、七分裤、薄运动鞋或皮鞋。
科威特属于典型的热带沙漠气候,夏季大概是3-10月,期间气候炎热干燥,白天气温可达四十多度,晚上最凉快的时候也有个小三十度,以至于晚上出门散步,小风一吹烫脸。
但这并不意味着科威特的夏天随时可以穿短袖短裤。
首先,短袖出门很容易被夏天的太阳晒伤,我就被晒脱皮过一次,因此建议夏天中午出门的时候换个薄一点的长袖,或者涂好防晒霜。
其次,尽管科威特没有明确的着装禁令,但短裤属于不太庄重的服装,在公共场所仍然不太合适,但七分裤基本没有问题,穿短裤去体育场踢球也没有问题。
另外,科威特在春夏之交的时候会有沙尘暴,当你觉得中午天气突然变得挺凉快的时候,往往就是沙尘暴即将来袭的信号。科威特的沙尘暴场面有多大呢,至少见识过科威特沙尘暴的人一般不会管北京的沙尘暴叫「沙尘暴」。
每到刮沙尘暴的时候,科威特的天气会变得比较阴冷,这时候需要穿长袖甚至薄毛衣,不然会有感冒之虞。
科威特的冬天大概是11月到2月,这时候的气候相对温和,白天气温十几到二十几度,夜晚的气温最冷可能会降到个位数。这时候一般是T恤或衬衫外面套一件长袖单衣,有时还需要薄毛衣。
科威特冬季海边到了早晨会特别超级无比冷。
科威特冬天偶尔会下小到中雨,建议带一把伞,夏天还能遮阳。
建议:老干妈、榨菜、话梅。
科威特下馆子很方便,阿拉伯菜印度菜泰国菜日式料理一应俱全。
科威特的菜市场和大型超市都很好找,市场里各种常见的肉类、蔬菜和调料基本都能买到,因此自己做饭完全可以。
实在吃不惯外国菜,自己又不太会做饭的朋友,可以带一点老干妈或者下饭菜之类,但是不用带太多,科威特也有中国超市。
建议:连花清瘟、藿香正气胶囊、黄连素等。
科威特的饮食基本是卫生的,但是可以带一点黄连素以备不时之需。
藿香正气强烈建议带。
科威特冬天气温偏低,夏天室内外温差较大,不注意的话容易发生感冒,可以带点连花清瘟或者别的你觉得管用的感冒药。
其他就看个人实际情况了。
另外科威特也有药店,常规西药基本都有卖的。
另外可以带点风油精或清凉油,但这是给你自己在夏天用的。因为真拿风油精擦命根的当地人实际少之又少,这也属于我们对他们的一种不准确的刻板印象。
科威特使用英标插头,但是有些插座也可以插德标。
最好带个理发用的推子,科威特的理发店贵的可以很贵,便宜的有可能会毁掉你引以为傲的发型。因此建议语言不通的朋友自己理发。
会阿语的朋友,去理发店也是锻炼口语的难得机会,不妨试一试。
其他的稍后补充。

近年来,阿联酋推行经济多元化战略,并采取多项刺激措施,来推动经济保持可持续的发展。
据《海湾新闻》报道,阿联酋央行季度报告显示,2022年第一季度实际GDP总额同比增长8.2%。
阿联酋央行预计2022年实际GDP将增长5.4%,2023年将增长4.2%,预计2022年和2023年非石油GDP将分别增长4.3%和3.9%。
阿联酋经济的稳步增长得益于非石油对外贸易、旅游以及新业务的推动。

据悉,阿联酋在2022年第一季度的非石油对外贸易在该国历史上首次接近5,000亿迪拉姆,总计4,997亿迪拉姆,同比增长了20.5%。
在商品方面,黄金位居阿联酋非石油对外贸易商品之首,占阿联酋非石油对外贸易总额的17%,其次是钻石等、珠宝等。
根据DMCC《贸易的未来2022》报告中第三次更新的商品贸易指数,阿联酋继续保持了其在全球商品贸易中心的优势地位。

旅游是推动阿联酋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迪拜在2022年1月至3月期间接待了近400万国际游客,比去年大幅增长214%,再次巩固了其作为全球旅行者首选目的地的地位。
在2022年第一季度的酒店入住率方面,迪拜也位居全球第一,为82%。

阿联酋的采购经理人指数在2022年第一季度保持在50以上的水平,这一趋势已经持续16个月之久,到2022年3月底达到54.8。伴随着出口销售的温和增长,产量和新订单继续大幅增长。
在阿联酋迪拜强大的商品生态系统基础上,作为全球快速增长的自由区,DMCC将继续优先提高企业营商的便利性,并推动迪拜的巨大商业潜力。

目前,DMCC是超过21,000家企业在迪拜的家园。通过为贸易提供一个超级互联的社区,以及不断努力改善服务,DMCC将继续推动会员企业实现新的业务增长并在此收获成功。

现在来DMCC成立公司,最高可节省超过15,000迪拉姆(约合26,000人民币)的公司注册费用,并体验全程数字化在线注册!
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环球情报员(ID: huanqiuqby)
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组成的两河流域,目前大部分都在伊拉克境内,仅剩河口的一小部分地区属于科威特。

▲两河流域
而科威特刚好“堵”在伊拉克的出海口上,使得伊拉克有效海岸线仅剩60公里。不过,两地从公元前18世纪一直到公元19世纪末的3500年里,大都归属同一个政权(巴比伦王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
1899年,英国从奥斯曼帝国手中夺取科威特酋长国。到一战后,奥斯曼帝国灭亡,两河流域大部分受英国的委任统治。英国在此建立“伊拉克”。伊拉克早在1932年就获得了独立,而科威特直到1961年才摆脱英国的控制。

▲伊拉克和科威特
科威特独立后,伊拉克以“科威特曾是自己领土一部分”为由,先后三次入侵科威特。前两次入侵并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最后都不了了之。
1990年,伊拉克第三次入侵科威特,并在当地建立起政权。但由于多国干涉,伊拉克的入侵又以失败告终。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到底有哪些原因?为什么始终无法“收复”?
两河流域是古巴比伦文明的诞生地。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统一了两河流域。自此以后,两河流域基本上同属于一个政权。
公元7世纪起,阿拉伯帝国控制了两河流域长达6个世纪,两河流域形成了以阿拉伯人为主,伊斯兰教为主要信仰的情况,并延续至今。

▲公元前7世纪的新巴比伦王国
13世纪,蒙古人开始西征。原居住中亚的突厥人部落(土耳其人)为避免蒙古人的迫害,西迁至两河流域西侧的小亚细亚半岛。
蒙古人在西征的过程中灭掉了阿拉伯帝国。但蒙古人并没有在小亚细亚建立起长期的统治。随着蒙古人的离去,土耳其人在奥斯曼的领导下建国。16世纪时,两河流域基本都在奥斯曼帝国控制之下。

▲奥斯曼帝国统治区域
奥斯曼帝国在两河流域设巴士拉省等省级行政机构,并派遣总督进行管理。两河流域作为奥斯曼帝国最东侧的边疆,远离统治中心,还是奥斯曼与波斯争夺的前线。因此,奥斯曼帝国在此的统治并不是十分牢固。
由于远离统治中心,奥斯曼帝国在两河流域地区除了设置省级行政区外,还允许在波斯湾沿海地区存在一些部落性质的酋长国。
萨巴赫家族就控制了河口一带,在此建立科威特酋长国。科威特酋长国只是名义上效忠实力强大的奥斯曼帝国,实际上还保留着独立地位。
奥斯曼帝国统治后期,恰逢欧洲诸国在世界上抢夺势力范围。位于波斯湾北岸的科威特酋长国成为印度和东非海上贸易的重要转运站。19世纪中期,英国控制印度后,为保护海上贸易的安全,开始向科威特渗透。

▲紫色所标注时间为英国控制此地的时间
奥斯曼帝国也不想丢失此地,因此取消了科威特酋长国的管辖权。1871年,奥斯曼帝国授予科威特酋长“县长”的头衔,并将此地划归巴士拉省管辖。

▲奥斯曼帝国巴士拉省,包含现在的科威特
1882年,英国彻底控制了埃及和苏伊士运河。为保护运河的安全,英国加强在西亚的扩张。英国向科威特酋长许诺可以帮助摆脱奥斯曼帝国控制,使之重新成为一个独立的政权。
在英国的诱惑下,1899年科威特酋长与英国签署了秘密协议。英国成为科威特酋长国的宗主国,并负责科威特的安全和外交。
自此之后,两河流域属于同一个政权的局面被打破。科威特被英国控制,而两河流域的其他部分仍属于奥斯曼帝国。

▲粉色为一战前英国在北非和西亚的势力范围
20世纪初,一战爆发。奥斯曼帝国支持德国对抗英法等国。英法在战争期间就秘密瓜分了奥斯曼帝国在西亚的领土。其中,两河流域属于英国的势力范围。战后,英国控制了两河流域。

▲奥斯曼帝国丢失的领土,黄色为1878-1913年丢失的(科威特);绿色为1914年后丢失的(伊拉克)
英国将原奥斯曼帝国在两河流域的摩苏尔、巴格达和巴士拉三个省合并为一个国家,命名为“伊拉克”。英国没有将伊拉克和科威特合并为一个国家进行管理。
英国在国际联盟的委托下,派遣官员担任总督对伊拉克进行委任统治;而对科威特仍然进行直接管理。

▲英法划定中东势力范围
英国的统治激起伊拉克人民反抗,英国决定给予伊拉克形式上的独立,实际上建立一个听命于英国的傀儡政权。1932年,英国允许伊拉克独立,但内政、外交和国防大权仍由英国人控制。

▲前排中间为伊拉克王国首任国王费萨尔一世
虽然科威特在历史上属于巴士拉省,巴士拉省又是伊拉克领土的一部分。但伊拉克只能眼睁睁看着科威特被英国控制。
伊拉克独立后,与周边的邻国明确划分了边界。伊拉克和东边的伊朗隔阿拉伯河相望。两国按国际原则,以阿拉伯河航道中间线为界。
在伊拉克和科威特的边界问题上,英国明显偏向科威特。英国将波斯湾出口的布比延岛划归给科威特。这种划界使得伊拉克的有效海岸线仅仅只有60公里,其中一部分还被布比延岛堵着。伊拉克虽然对划界不满意,但只能接受该方案。

▲1932年伊拉克独立后的边界,阿拉伯河是两伊界线,布比延岛属于科威特
伊拉克和科威特相安无事的状态随着英国的撤离而打破。伊拉克于1958年彻底摆脱英国的控制。而这个时候,伊拉克的石油开采量大增。伊拉克缺少出海口和海港的劣势,严重影响了它的石油出口。
科威特也掀起了反抗英国统治的斗争。1960年,科威特和沙特、伊拉克等成立维护本国油气利益的“石油输出国组织”。在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帮助下,1961年,科威特获得独立。
波斯湾是伊拉克石油出口的重要通道,但伊拉克一直缺少出海口和港口。英国撤离后,伊拉克认为自己拥有良港的机会来了。
伊拉克明确提出,1932年英国主导的科伊边境协议是帝国主义殖民统治的产物,不是一个平等协议。而且伊拉克认为,科威特在奥斯曼帝国时期曾是巴士拉省的一部分,所以科威特应该“回归”。

▲现在的伊拉克的巴士拉省紧靠科威特
科威特则认为自己虽与伊拉克曾同属于一个政权,但科威特酋长国的建立比伊拉克早了近2个世纪。两国只是有历史渊源而已。
伊拉克为“收复”科威特,在边境集结了大量兵力。刚独立的科威特难以抗衡伊拉克,它只能向曾经的宗主国—英国求救。英国和盟友调动了7000名士兵到科威特。伊拉克这场入侵在英国的干预下不了了之。
伊拉克一直没有放弃“收复”科威特的想法。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石油出口量的急剧增加,伊拉克又提出了割让科威特沃尔巴岛和布比延岛的要求。科威特拒绝了伊拉克的无理要求。
1973年,伊拉克第二次入侵科威特边境,并打死了两名科威特军人。70年代刚好是阿以冲突频繁的时候,阿拉伯国家主张应该联合起来,而不是搞分化。他们一致反对伊拉克的入侵活动。伊拉克第二次“收复”科威特的努力又不了了之。

▲伊拉克70年代要求科威特割让两岛的位置
20世纪70年代末,伊拉克和邻国伊朗先后发生政变。
1979年,萨达姆发动政变在伊拉克建立起独裁政权。萨达姆野心勃勃,不仅想要成为伊拉克的领袖,更要成为海湾地区的霸主。同时,伊拉克邻国伊朗发生了伊斯兰革命。
伊朗革命后确立了伊斯兰教什叶派的领导地位。而中东其他国家,包括伊拉克,都是逊尼派掌权。伊朗革命后积极向外输入革命,支持伊拉克的什叶派教徒夺权,引发了萨达姆的不满。

▲伊朗伊斯兰革命中示威群众
伊拉克趁伊朗新政权立足未稳,先下手为强。1980年,伊拉克空袭伊朗首都德黑兰,两伊战争爆发。逊尼派掌权的科威特、沙特等国为遏制伊朗的什叶派政权而支持伊拉克。科威特给伊拉克提供了150亿美元的贷款。
两伊战争没有赢家。1988年,在联合国的调停下战争才宣布结束。伊拉克在这场战争中有18万人死亡,受伤人数达到25万。在战争之前,伊拉克拥有37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战争结束后,伊拉克欠债700多亿美元,直接经济损失达到3500亿美元。
伊拉克宣称自己是为整个逊尼派世界作战,因此科威特应免除150亿美元的债务。
而科威特不愿意,两国关系开始紧张。赖账不管用,伊拉克又建议石油输出国组织应该减少原油生产,促使油价上涨来增加伊拉克的收入。这样伊拉克才有钱偿还债务。
但科威特却不顾伊拉克的要求,反而将每天的石油产量提高了50%。这不仅阻止了石油价格的上涨,也阻碍了伊拉克的经济复苏。
在经济复苏和还债无望的同时,伊拉克又指责科威特盗取其石油资源。
在两国的交界地带有一个鲁迈拉油田。1989年,伊拉克宣称科威特越过边界盗取了石油。伊拉克要求科威特赔偿价值约24亿美元的石油。科威特毫不理会伊拉克的指责,双方矛盾愈演愈烈。

▲图中绿色为鲁迈拉油田,油田下方虚线为科威特和伊拉克的国界
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为紧张局势添了一把火。
萨达姆宣称,科威特自古以来就是伊拉克的一部分,由于英国的殖民而分裂。萨达姆还宣称科威特酋长不受科威特人民欢迎,伊拉克将给予科威特人民更多的政治自由。
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9个小时后就占领了科威特。科威特酋长等被迫流亡国外。两地在时隔百年后,再次归属于同一个政权。

▲1990年的伊拉克地图,科威特为一省
伊拉克的入侵行为遭到世界大多数国家的一致谴责,他们对伊拉克实行了武器禁运。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要求伊拉克立即从科威特撤军。这些都无济于事。
外交方式失败后,北约于1991年对伊拉克发动了大规模军事攻击,海湾战争爆发。伊拉克难以抵挡美军的进攻,不到半年后就被迫撤出科威特。
美国担心推翻萨达姆政权会引发伊拉克的局势混乱,因此只是暂时保留萨达姆的总统之位。2001年9·11事件后,美国将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列为反恐的主要目标。2003年,美国再次入侵了伊拉克。美国如愿以偿得推翻了萨达姆政权,却让伊拉克陷入混乱。

▲9·11事件
海湾战争后,科威特酋长再次恢复统治。美国以“保护”科威特为借口在科威特修建军事基地并驻军。现在美国在科威特部署了400辆坦克,以及1万余名作战士兵。
伊拉克在三次入侵失败后,接受了科伊不是一家人的现实。2003年后,两国就边境问题进行了多次协商,最终在2012年达成协议。影响两国关系的边界问题彻底解决。
科伊两国关系的变化,既有利益之争,也掺杂着大国的意志。科伊两地历史上是一体的,科威特的存在使伊拉克出海口变少。基于历史和现实考量,伊拉克一直想“收复”科威特。
但伊拉克的行动具有明显的“不正义性”,在外部势力的干涉下都失败了。失败的伊拉克是赔了夫人又折兵。现在科威特的人均GDP大约3.4万美元,而伊拉克不到6000美元,两国的经济差距十分明显。

▲美国在科威特的贾贝尔空军基地
长期作者|羊洋洋
扬州大学历史系毕业|历史爱好者
责任编辑|Thomas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毕业生|环球情报员主编
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环球情报员(ID: huanqiuq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