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行业如何减少设计变更?

  盛煌资讯     |      2024-03-04 12:35

地产行业因为设计原因导致的变更很多,如何从流程和机制上进行控制?

审图机制,用好监理,设计工程合并

留足设计时间。

加强地产内部管理,避免自身决策原因造成的反复。

给够设计费,同时加强对设计院质量考核。

遴选设计院时加强对具体设计人的考查。落实直接对具体设计人的长期激励机制。

制定好地产自身的设计标准、出图深度、例图和做法库。

尽量和愿意改进、有活力的设计院长期合作,降低甲乙方之间的磨合成本。

所有的问题都是历史遗留问题。

因为在过去招进来的人不适应现在的工作要求,而这些人已经身居高位,不方便清理。


所有的历史遗留问题都是政治问题。

政治不仅仅是中南海关注的那些,人与人的关系就是政治。


所有的政治问题都很难用技术手段解决。

不然为啥会有宋教仁遇刺这种事情呢?


题主的问题,说到底是人性的问题。怎么保证团队各层级一直都很有战斗力,不被利益引诱跑偏?

最近在实际工作中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

狭义的变更即指设计原因造成的图纸修改,这是相对来说比较好控制的,也是地产研发设计部门的分内事。

广义的变更就多了,涉及工程变化的函件都可以算广义上的变更,当然每个地产公司的流程管理制度不同,所以变更划分类别有所区别,下面我拿某地产的变更季度统计为例。

变更原因主要分为:配合验收,配合营销,设计问题,设计优化,现场变化。

配合验收,说白了就是为了满足工程验收,消防验收,规划验收等行政管理流程,而采用临时的措施。常见的有砌砖墙封闭超挖的空间,地面回填避免层高超过规划计算单层面积的限值,地景观绿化范围暂时用混凝土硬化满足消防扑救场地的要求,院管,露台,设备平台等偷面积区域隔墙的砌筑……总的来说就是一种作弊手段,而且是明面上的作弊,质监、规划、房测、消防都是心知肚明,但大家还是要把这个圈圆上。所以这笔变更的钱是避免不了的,并且是花费较小的代价获得较大的利益。

配合营销,这一部分主要是出现在展示区,销售中心,样板房,以及精装交付的项目,但这部分光从技术层面是很难去控制,这涉及到地产公司在营销定位的准确性,和研发标准化成熟度等方面。定位准确,货值去化快,资金回正快,领导看项目也各种顺眼,定位有问题,销售困难,那么领导来视察的时候就可能这也不顺眼那也看不惯,需要调整修改的地方自然就多。标化程度高,类似项目,相近场地条件的项目的展示区销售中心可以进行复制粘贴,这样设计省事,招采也省事,各种不确定的东西少了,变更自然就少。

设计问题和设计优化,因为都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拿到一起说,一个要增加成本,一个减少成本。对于设计质量的管控不同公司有不同的办法,内置设计院,内置质量控制中心,各区域交叉审查,或者利用第三方优化公司审查……随着国家取消施工图外审制度,这并不意味着甲方放飞自我,反而应该加强图纸质量管控,甲方设计部和设计院是同一条战线上的战友,只是工作侧重面不同,但这一部分设计变更减少,是单方面直接影响成本的。

现场变化,这个主要是设计和施工对接问题,也主要是项目施工过程中设计管理的主要内容,这部分内容也大有学问,有些没法避免,有些可以避免,特别注意的是有些是其他部门挖的坑,比如工程的原因本应该走洽商或者联系函,让设计出变更,原本是成本合约或者实施范围上的变化,也让设计出变更,那么时间久了记忆模糊,加上经办人员调动离职,这笔账无人认领,只有按当初的流程上的归纳,算到设计部的头上。所以在开发商内部和各部门打交道,需要谨言慎行,多个心眼,要以最坏的人性去揣测别人。

下面是一个季度季度变更的分析,其实大家可以看到占金额大头的还是“配合营销”和“现场条件变化”,而这两项是营销部和工程部占主导,设计仅为跟进配合。同时这两项也不是简单的可减少,可节省的内容,是各部门各条线综合衡量后才能评判的,所以这需要站在大运营的角度的分析。

首先不要高周转,只要高周转设计变更就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