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引思教学论文例1
【关键词】小学汉语文创新素质教育
小学汉语文的创新与素质教育是紧密相连的。在素质教学中实现创新,勇于创新,营造和谐、有趣的课堂气氛,为课堂增加别开生趣的教学设计,是素质教育创新化的表现。这样的创新教学不但可以让学生很好的掌握知识,还能让学生在快乐和充满趣味的学习生活中成长。因此,在小学汉语文教学中,创新是永远探索的课题,教师教学应该探索更多有趣的教学方法用于素质教学中。
一、创新教学的类型
为培养新世纪人才,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也设计出多样化的教学方案,有意识的激发学生创造新事物的思维能力和才智。为此,我们为这类教学方面做出了如下总结:
(一)引思型。
通常情况下,人们是带着疑问去思考问题的,疑问可以促使思维的产生,引发创新。因此,引思型是指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进入思考状态,去探索事物的新奇和奥秘,引发学生思考。教师教学通常采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1.通过课文题目,引发学生去思考,作者为什么会以此为题?
2.通过文中的关键词句,教师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词语的意思。
3.通过整篇文章的学习,教师提出文章所要表达什么样的主题?作者烘托主题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二)讨论型。
在教师提出相应的问题之后,需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才能让学生将思维发散到最大限度去思考问题,所以讨论是课堂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讨论型教学就是利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学生之间不同意见的采纳和综合,学生以长补短,逐步将问题思考全面。并且,学生在讨论之后,发现新的问题之后,主动提出质疑,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情景诱发教学。
情景教学是一种直观有趣的教学方法。在汉语文课堂之上可以创造出课程中的情景,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促使学生联想。
(四)想象教学。
想象教学是指教师在讲解教学内容,或者一个新课程学完之后,教师让学生沿着课文的思路,想象文章后面将要发生的事情,或者将会发生什么事情,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撰写文章后续等。
二、素质教育如何实现创新的探究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培养创新人才需要从小做起,在小学教育中灌输学生创新思维的概念,让学生勤于思考,敢于创造,大胆尝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教学又该如何才能做到创新?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建立学生正确的学习观。
由于传统教学观念,教师教学将学习目标定在升学的前提之下,一味的讲解生词和重点,学生为了升学而机械的学习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小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还不够明确,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在创新思维的培养上占据很重要的作用。只有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才能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寻求知识的趣味性和奥秘里面去。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会逐步养成探索知识的习惯。
(二)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
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是一种最常见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下才能很好的学习记忆知识。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可以建立在游戏的基础上,用有趣的游戏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小学学习字母为例,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教学方案:
1.教师在课前准备好各种有趣的字母图片和一个铃铛,在讲解完之后,将学生分作几组,每一组学生派出一位成员做代表,进行竞赛游戏。
2.教师举出图片,让学生开始抢答,最先抢到铃铛的一组读出图片上的字母,回答正确的一组加分。
3.教师同时举出多张图片,让学生抢答,完全回答正确的一组才加分。
4.以此类推,最后得分最多的一组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鼓励学生再接再厉;同时激励没有得到奖励的同学继续努力,争取下次能够得到奖励。
教师可以利用这种游戏的方法,让学生记忆新学的生字词等。越是有趣的游戏,越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对汉语文产生极大的兴趣。不一样的动物组成的图片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鸡蛋可以看成字母O学习,不但让学生看到鸡蛋能够联想到字母O,看到所有圆形的东西都可以联系到字母O,这样很大程度上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利用情景教学,开发学生想象力。
情景教学是创新教学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小学素质教育不仅是让学生学到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创新能力。充分利用情景教学不但可以让学生充分的记忆课文中的知识点,还能展现学生的才能。充分利用学生想象力的教学方法不但别开生趣,还能让学生产生浓烈的好奇心,让学生尝试着去联想每一种事物应该怎样才能表现出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
(四)利用讨论式教学,吸引学生注意力。
讨论式教学是素质教学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要怎样在讨论的过程中吸引学生注意力,也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学生课堂注意力集中才能有效的学习知识。讨论教学是建立在学生自我展现的基础上,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以《小白兔与小灰兔》一课为例,作一个简单的假设:
教师在讲解完课程内容之后可以提出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
教师:如果是你帮老山羊挑了白菜回家,你会选择白菜种子还是白菜呢?
学生:白菜种子。
教师:那如果你不懂怎么种白菜,怎么办?
由于这是书本上没有考虑的,学生一时间会对这个问题回答出千奇百怪的答案,如向老山羊学习,问妈妈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创新思维。
综上所述,小学汉语文的创新与素质教育是紧密相连的。在素质教学中实现创新,勇于创新,营造和谐、有趣的课堂气氛,为课堂增加别开生趣的教学设计,是素质教育创新化的表现。这样的创新教学不但可以让学生很好的掌握知识,还能让学生在快乐和充满趣味的学习生活中成长。因此,在小学汉语文教学中,创新是永远探索的课题,教师教学应该探索更多有趣的教学方法用于素质教学中。
参考文献
让学引思教学论文例2
一、创新教学的类型
为培养新世纪人才,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也设计出多样化的教学方案,有意识的激发学生创造新事物的思维能力和才智。为此,我们为这类教学方面做出了如下总结:
(一)引思型
通常情况下,人们是带着疑问去思考问题的,疑问可以促使思维的产生,引发创新。因此,引思型是指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进入思考状态,去探索事物的新奇和奥秘,引发学生思考。教师教学通常采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通过课文题目,引发学生去思考,作者为什么会以此为题? 通过文中的关键词句,教师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词语的意思。 通过整篇文章的学习,教师提出文章所要表达什么样的主题?作者烘托主题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二)讨论型
在教师提出相应的问题之后,需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才能让学生将思维发散到最大限度去思考问题,所以讨论是课堂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讨论型教学就是利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学生之间不同意见的采纳和综合,学生以长补短,逐步将问题思考全面。并且,学生在讨论之后,发现新的问题之后,主动提出质疑,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情景诱发教学
情景教学是一种直观有趣的教学方法。在语文课堂之上可以创造出课程中的情景,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促使学生联想。 想象教学是指教师在讲解教学内容,或者一个新课程学完之后,教师让学生沿着课文的思路,想象文章后面将要发生的事情,或者将会发生什么事情,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撰写文章后续等。
二、素质教育如何实现创新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培养创新人才需要从小做起,在小学教育中灌输学生创新思维的概念,让学生勤于思考,敢于创造,大胆尝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教学又该如何才能做到创新?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建立学生正确的学习观
由于传统教学观念,教师教学将学习目标定在升学的前提之下,一味的讲解生词和重点,学生为了升学而机械的学习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小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还不够明确,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在创新思维的培养上占据很重要的作用。只有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才能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寻求知识的趣味性和奥秘里面去。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会逐步养成探索知识的习惯。
(二)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
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是一种最常见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下才能很好的学习记忆知识。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可以建立在游戏的基础上,用有趣的游戏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小学学习字母为例,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教学方案:
1.教师在课前准备好各种有趣的字母图片和一个铃铛,在讲解完之后,将学生分作几组,每一组学生派出一位成员做代表,进行竞赛游戏。
2.教师举出图片,让学生开始抢答,最先抢到铃铛的一组读出图片上的字母,回答正确的一组加分。
3.教师同时举出多张图片,让学生抢答,完全回答正确的一组才加分。
4.以此类推,最后得分最多的一组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鼓励学生再接再厉;同时激励没有得到奖励的同学继续努力,争取下次能够得到奖励。
教师可以利用这种游戏的方法,让学生记忆新学的生字词等。越是有趣的游戏,越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对语文产生极大的兴趣。不一样的动物组成的图片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鸡蛋可以看成字母O学习,不但让学生看到鸡蛋能够联想到字母O,看到所有圆形的东西都可以联系到字母O,这样很大程度上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利用情景教学,开发学生想象力
情景教学是创新教学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小学素质教育不仅是让学生学到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创新能力。充分利用情景教学不但可以让学生充分的记忆课文中的知识点,还能展现学生的才能。充分利用学生想象力的教学方法不但别开生趣,还能让学生产生浓烈的好奇心,让学生尝试着去联想每一种事物应该怎样才能表现出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
(四)利用讨论式教学,吸引学生注意力
讨论式教学是素质教学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要怎样在讨论的过程中吸引学生注意力,也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学生课堂注意力集中才能有效的学习知识。讨论教学是建立在学生自我展现的基础上,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以《小白兔与小灰兔》一课为例,作一个简单的假设:
教师在讲解完课程内容之后可以提出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
教师:如果是你帮老山羊挑了白菜回家,你会选择白菜种子还是白菜呢?
学生:白菜种子。
教师:那如果你不懂怎么种白菜,怎么办?
由于这是书本上没有考虑的,学生一时间会对这个问题回答出千奇百怪的答案,如向老山羊学习,问妈妈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创新思维。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的创新与素质教育是紧密相连的。在素质教学中实现创新,勇于创新,营造和谐、有趣的课堂气氛,为课堂增加别开生趣的教学设计,是素质教育创新化的表现。这样的创新教学不但可以让学生很好的掌握知识,还能让学生在快乐和充满趣味的学习生活中成长。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是永远探索的课题,教师教学应该探索更多有趣的教学方法用于素质教学中。
参考文献:
[1]贺素琴《浅谈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类型》.学科教学.2011年4月出版
让学引思教学论文例3
在新课改下,思想品德教学逐渐向探究式转变,应用探究式教学,关键是要以问题而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但如果课堂中学生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没有兴趣,不能主动参与,问题也就失去了意义。故而教学中就需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兴趣而引导学生参与到问题探究中。
首先,问题不能太突兀,要借助一定的情境来引出问题。如《感受社会变化》的教学中,为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社会的变化,先通过课件展示我国百姓生活的十大巨变,问“从百姓的生活巨变能得出什么结论”而引导学生交流,指导学生观看教材图片及内容,对比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如过去人们居住土房茅屋,现在怎样),讨论周边人们文化生活方式的变化,如此,以情境为依托引出问题组织学生交流,学生在问题探究中的兴趣更浓厚。
其次,在提问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问题的难易度要恰当。如《关心社会发展》的教学中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两个小故事,此时,针对基础稍弱的学生,可问“读了故事后有什么收获?”以此来引导学生自主发言,在此基础上针对基础稍好的学生,可问“我们生活在社会中,社会的发展与我们是否有关系?”如此,不同难易度的问题针对的学生群体不同,更利于学生参与问题探究。
二、问题要能利于目标达成,逐层提出问题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提问,目的是要以问题来引导学生展开交流和讨论,在问题分析和解决中更好地达成目标。如《学会亲近社会》的“不能做‘看客’”的环节中,以某小孩落水时某人视而不见的案例引导学生先说说生活中是否有类似的现象(如在街上看见小偷偷东西却视而不见),并思考自己对这种“看客”现象的感想,讨论亲近社会的要求,由此让学生懂得亲近社会,融入社会不仅不能做“看客”,还必须要遵守社会公德。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如果问题脱离了目标,哪怕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讨论也没有效果,甚至很多时候还会因为问题的讨论而占用课堂时间。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为更好地借助问题来引导学生讨论达成目标,不仅要在课前做好预设,课堂中也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涉及探究环节,逐层提出问题。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探究环节及问题的设计为例,导入环节以“我国的文化遗产日”材料而让学生感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说名字,谈文化”环节先交流谈到中华文化你首先会想到什么,“福娃”的含义和由来,以媒体展播中华文化的纪录片,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受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交流自己姓名的用意、列举我国不同的语言文字、世界上几种最古老的文字,教师拓展简介文化的三种含义;在“中华文化知多少”环节,先组织学生阅读“感悟”栏目的图,思考“我国有哪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小组交流完善,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并追问“中华文化的其他代表还有哪些?”并说说自己最喜欢什么,再过渡到对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探究中。
三、问题要能突出重点难点,促进知识构建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以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对目标达成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也必须注意一个问题,即并不是任何问题都需要组织学生讨论,教学中教师所要做的不是面面俱到,更多的是要让学生在探究中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否则,若是很简单的知识点,学生自己学习就能理解,那再用问题组织学生交流,不仅占用课堂时间,也会让学生被问题所累。
让学引思教学论文例4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7A-
0077-01
议论文写作是让大部分学生惧怕的话题,也是令广大教师头疼的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初中语文议论文写作教学进行研究,总结出议论文写作“三步走”教学法,即让学生准确提炼论点,合理选择论据,明确论证思路。
一、准确提炼论点
论点是整篇文章的中心,教师要引导学生准确无误地提炼文章的论点,醒目地立论。最佳论点的选择原则有:①准确、新颖②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③离材料中心最近。教师要遵循以上原则,首先,让学生仔细阅读题目或材料,从整体上理解题意或材料的内涵,学会抓住关键词。其次,让学生分析题目中的语言结构,弄清其中的关系构成,从而明确论述重点。最后,在提炼观点时尽量缩小范围,力求具体、独到。
例如,在以“严师出高徒”为题目的议论文写作教学中,笔者是这样引导学生提炼证点的:
师:标题中的关键词是什么?
生A:“出”字!
生B:“严师”这个名词!
生C:“高徒”这个名词!
师:“出”是连接两个名词的关键字,可见,题目的关键词应该是“出”字。
师:“严师”和“高徒”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A:因果关系。
师:为什么是因果关系?
生A:因为有了严格要求的老师,才会教出水平高的徒弟。
师:正确!
师:文章侧重写严师还是写高徒?
生B:当然是严师了。
师:非常正确!我们应该着重写老师是如何严格要求学生,才造就了知识水平高的学生的过程。
议论文论点的把握和提出非常重要,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抓住问题的要点,解决立论难题,提高教学效率。
二、合理选择论据
论据是确立论点的理由和依据,鲜活的论据可为文章增添新意,达到让人“眼前一亮”的效果。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文章的论述观点,选择论述主旨相同但鲜活度不同的两则素材,通过对其新颖度的对比分析,让学生学会分辨、选择鲜活的论据,从而解决学生引用论据事例陈旧的问题。如在以“帮助别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题的议论文写作教学中,笔者选取“雷锋帮助战友补袜子”的故事和“高龄老人刘盛兰拾荒助学子”的事例,让学生对二者进行对比,其中“雷锋帮助战友补袜子”的故事虽然能充分地为论点提供充实的依据,但已年代久远,非文章论据的佳选。而“高龄老人刘盛兰拾荒助学子”的事例是近期在《感动中国》节目上播放的,素材较新颖,且也能充分地为论点提供充实的依据,为较佳的论据之选。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旧瓶装新酒”,即通过新角度分析旧材料,在旧材料中写出新意,使人产生耳目一新之感。
论据的选择是议论文写作的重头戏,教师务必督促学生对素材进行搜集和整理,让学生拥有丰富的素材储备。
三、明确论证思路
在确定论点、论据之后,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编排布局。教师应按照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的步骤引导学生进行理性追问,使论证思路越来越清晰。
例如,面对“见义勇为”这个题目,笔者首先让学生阐述“见义勇为是什么”,学生分析得出见义勇为是不顾个人安危救人,与违法犯罪做斗争,看到不公平的事情挺身而出等等。然后,笔者让学生举一些见义勇为的事例,学生举了军人孟祥斌舍身救跳水女孩等例子。接着,笔者提问:“为什么要见义勇为?”学生总结出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等等。最后,笔者让学生从反面思考:“失去见义勇为将会产生什么不良影响?”学生指出失去见义勇为的精神将会导致社会道德缺失、社会发展不和谐等后果。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打开了写作思路,写出了如下片段:“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军人孟祥斌看到轻生女青年跳江,奋不顾身地跳水救人,最后壮烈牺牲。他用一次辉煌的陨落换回另外一个生命,这种见义勇为的精神感动中国,事迹被世人传颂。作为中华儿女,我们应该学习和继承这种美德,假如我们在别人需要帮助时袖手旁观,那么人与人之间就会变得越来越冷漠。”
让学引思教学论文例5
一、教师创设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优化的环境,提供良好的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而不要以自己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形成问题,产生疑问,从而认真地探究,促进学生的理解和认识。为了激发学生探究和思考的积极性,教师就要给学生创设一个融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情境,让学生可以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投入到了课文的学习和阅读中就会认真探究,积极思考,从而形成自己的理解,发现问题,用于质疑。
教学《辛德勒名单(节选)》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电影《辛德勒名单》。电影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都调动起来了,让学生开始关注课堂,从而认真思考,积极学习文章中的内容。教师把学生带入到了这个情境中,学生融入情境自然会形成自己的思考和探究。学生会考虑在这样冷酷、灰暗、人性泯灭的世界里,辛德勒“人性复苏”的过程及原因是什么?为什么纳粹的暴行没有唤醒高斯的人性?为什么没有唤醒其他人的人性?此情此景让学生很自然地就想到了这样的问题,促进了学生主动地探究,从而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了学生问题意识的产生。
二、学生自主探究教材,积极思考形成质疑
在对语文教材的探究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效果。对阅读材料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只有学生亲历了思考过程,学生才能够在大脑中形成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学生的全面提高。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地对教材进行探究,让学生积极地思考,促进学生形成全面的认识,让学生在探究中不断地提高能力。通过学生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学生会在不断地探究中逐步地深化理解,形成自己的思维和问题。
例如,在学习《鸿门宴》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课文第二段写了哪几件事?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教师的问题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开始积极思考,认真分析。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开始了对于文章的认真阅读和分析,促进了学生深刻理解文章本质和故事,促进了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学生在阅读中也会形成自己的问题。如在楚王即将来犯万分危急的形势下,张良既不提议备战,更不主张退军,却只要刘邦“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这是为什么?此处行文为什么要轻描淡写呢?随着学生的不断探究,学生的认识也变得越来越深刻,促进了学生问题意识的产生和形成。学生的自主思考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学生在探究中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对文章故事了解得更加深刻了,促进了学生自主探究精神的增加,让学生可以更加主动地进行思考和学习。
三、引导学生合作讨论,分析形成问题意识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分享与合作,鼓励开展多种活动进行阅读成果的交流,在交流、碰撞中,激发思想火花,提高阅读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也要采用合作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可以主动地进行思考和积极地讨论。学生的讨论和合作会给学生提供一个轻松、自由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主动地进行知识的学习和思考,从而形成自己的问题,进一步深入地思考和学习。例如,在学习《记念刘和珍君》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共同讨论刘和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讨论中学生会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学生的认识和理解不同,他们的观点自然也是不同,学生会在合作中分享观点,提出自己的质疑和问题,在交流中不断地完善认识,提升理解,从而在不断地辩论和质疑中总结出完整的观点。了解到她是一个渴求真理与进步,富于斗争精神,有远见卓识、温和善良而又具有爱国热忱的青年学生。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对于文章内涵和本质的探究,促进了学生更全面地理解知识,让学生的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高。
四、任务驱动鼓励探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叶圣陶曾经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教师是学生学习上的引导者和领路人,教师要采用正确的方法和手段,促进学生在课堂上的探究和思考,形成自己的问题,从而积极地进行探究。教师可以通过任务型教学方式来驱动学生的探究,让学生一边完成任务,一边进行积极地思考。任务是知识的载体,也是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问题意识的一种重要手段,学生通过对任务的思考,在学习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形成问题意识。在突破一个个的问题中,学生的能力和自主探究意识也就增强了。
五、妙用情感因素引导,促进学生思考质疑
斯宾塞曾经说过“硬塞知识的办法经常引起人对书籍的厌恶;这样就无法使人得到合理的教育所培养的那种自学能力,反而会使这种能力不断地退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通过生动的语言、和蔼可亲的态度和平易近人的语气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促进学生产生思考和学习的欲望。教师绘声绘色的讲授,把学生当做自己的朋友或孩子自然会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探究欲望的产生,从而让学生积极思考,增加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知识的主动性。
总之,在语文的学习中学生需要认真思考,只有通过学生的思考,学生才能够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批判质疑,敢于通过自己的理解发表自己的观点,形成自己的看法。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讨论中发表不同意见,更要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通过学生的不断思考,学生的探究能力和问题意识都会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让学引思教学论文例6
所谓“导启论”式是从“教”的角度出发。俗话说:“教贵引导,点拨方向,讨论出真知和实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学习的主导,也就是导演。虽然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角,但不能忽略老师对学生的引导,点拔的作用,点拔就是启发教育。老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好,学生的主体才能够充分的体现。讨论发现思维,辨明真理,发现真知的讨论式。讨论是一种交流。经常讨论对于人的成长和发展大有益。“设问”是一种较好有效的手段,通过驱动设问“可以把学生学习状态调节到最佳境界,能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著名理学学朱熹曾说过:读书,始读,来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方始是学。”清代陈也曾说:“学贵有疑”。只有问题的引领下,学生的认识才能深入地探究,学生思维才能不断地历炼,学生的智慧才可以得到超越自我。追问是设问的升华,在设问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促使学到知识升华和迁移。互动是师生之间的互动。教程是静态,师生互动生成中酝酿出语言味。我认为老师要有灵敏的观察力和捕捉互动和练习的话头。穷追尽索,巧妙酝酿语文味。因此,论式课堂教学模式“引导――设问――讨论――追问――练一练”。这五个环节在语文课堂上环环相扣,而又环环相互。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是学生的语文学习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开拓学生的思维。
一、每课一引导。所谓“引导”就是引导学生走入课堂,又是老师设计课堂的关键环节。引导的目的又是让学生轻松地走进文本,体验和感受文本的语言魅力。这种教学手段克服了传统“课前预习”的盲目性,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思路和问题。具体包括:“重点词读音和解释、作者简介和预习思考、文本的写作思路,文本的主线和副线。”因此,引导的宗旨在培养学生自我学习,主动求解,合作探究能力的学习方案。引导的运用包含传统的学习流程,将学生获得新知识的前提,实施先学后教的策略。这样有利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习惯和创造性。因而受到许多学生青睐。同时,引导要有目标,内容的问题,教学手段的多样性,也要根据教学对象、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教学内容而定的。内容问题要先易后难,逐渐加深,能符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因此,引导的设计应当本着“教书育人”的原则,培养适应现实社会的多方位人才。整体设计有利发散学生思维,加强老师,学生与社会的联系,促使学生形成自主求导,积极探索的敏锐观察,大胆想象的良好习惯是教学的目的。
二、每课一设问。设问是每节语文课的关键环节和问题。关键设问既是贯穿全文,以是统领全文。清代的陈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是,大疑则大进。”我认为“无疑则无进”。海森堡也说过:“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问题的大半。”可见,教师设问是教书过程的关键。教学的过程:“质疑――解释――再生疑”的过程。只有老师的设问引领下,学生的思维才能不断历练,学生的智慧才可以得到不断地超越与升华同时,设问根据课堂学习目标而设问,这样学生在课堂学习才会有的放矢。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中,教者设计问题: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原因是什么?花儿呈红有哪些因素?这样设问既扣住了文章的主题,又能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增强主题意识,激发发学生的思维,驱动学生全身心地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中来,从而轻松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进入最高学习境界,同时,又能让学生理解文中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教学目标。
三、每课一讨论。讨论是一种交流方式,即就某一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讨论种类较多。讨论分为:小组讨论,全班讨论,三五几个讨论出问题,学生思考及讨论,师生共同解决问题。整个环节的模式:“问题――思考――讨论――解决”。这个情境模式促使学生形成强烈外部刺激,这不仅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而且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更能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倾听,表达、理解和包容。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种方法能创造语文教学情趣。情趣是由情调所激起的趣味。老师在课堂出示讨论题,学生分组讨论和互评,老师点拔、指导、总结。如《勇气》一文中讨论1:文章中讲到两种”勇气,你赞同那一种“勇气”?讨论2:你如何理解法国妇女也是一个幸福的女人?如何理解她懂得什么信仰?老师不只按照教参书的答案准则,而是学生要深入层理解,只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各抒己见都是正确。整个教学过程老师善于发现学思维与动向,紧密追踪,点拔弹弦;学生集思广益,在讨论中明辨是非,辨别曲直,辩论中受益,起一举多得的效果。同时,讨论要有批判性,高度性,热情性倾听。谦虚、民主、平等原则。因此,经常讨论对于人的成长与发展大有益。
四、每课一追问。追问是点拔的一种方式和方法。点拔内容是指“点其要害,拔其迷障。”最终目的“相机诱导,适时点拔”。点书问题所在,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层上重新建构。实际上是我们教学目的,而追问是点拔的方法之一,也是有效的教学手段。语文课堂上由主问题展开讨论,在讨论后进行全面的交流和汇报,纠正。这可以使语文课堂更具深度,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如《春》一文,春天有哪些美丽的景色?课文只为了写春天的美景吗?这样追问学生能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就清晰明了,追问是老师的一种智慧和教学手段,它需老师对文本有深入的认识和深刻的见解才可以做到。学生自然而然地喜欢上这环节。同时产生“学习语文兴趣,打开学生学知识的大门,轻松地度过了美好的课堂时光,学到许多知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五、每课一练一练。语文阅读的训练形式是多样化。口头的,书面的,小活动,小比赛,对话演讲。对答等。这些者是“练一练“的范围。它的目的是强化学生体验和感受文本。练一练”这教学过无需列出来。因为它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有的有意识地给学生学习的空间和舞台,教师从学生的练中反馈教学效果的信息。例如,要示学生回答一个问题,可以要他们写出来,写成一句,或在黑板上展示,或在讲台上表达出来。提醒他们:“大胆地把自己见解说给同学听。”如《选举风波》中,贾里的做法到底是对还是错进行简单辩论。这样辩论有利学生把外在知识转化自己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具有独特认识能力。
这五个环节在语文课堂上是环环相扣,而又环环相生。“引导”带出“设问”,以“设问”产生“讨论共鸣”,讨论中带有“追问”又是讨论的升华。练一练“融入课堂的每个环节中,整个课堂以学生的体验和感受为主体。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符合学生学习语文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以上对导启论式教学方法的思考和实践,都是为教学目的服务。我们应该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来选择教学方法。
让学引思教学论文例7
在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推动下,全国各高校纷纷投入到教学改革探索和实践中,作为理论性学科的文学理论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颇受关注。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文学理论对学生的培养有所变化,过去很多定论需要不断学习、深入探索,寻找新途径。因此,应将探究精神与研究成果应用于文学理论教学中。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研究开始于问题,问题产生于情境,探究式学习是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让学生通过探索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所以设计一个好的情境和问题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和明确探究方向和目标的首要问题。在文学理论教学中,教师不能“满堂灌”,而要创设一定的情境,情境应当是学生熟悉的,最好是现实的,并从情境中提出引起学生求知欲且能指向目标的、明确的问题。
在文学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针对课程的教学重点及难点提出在学生接受范围内的问题,逐步培养学生对理论的思维能力,通过实际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的提出不仅是为了一个标准答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理论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开拓思路。通过对课堂问题的激烈讨论,确立学生的主体性,确认其个体价值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问题的设置要注意从多角度切入,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热情。良好情境的创设能增强学生自信心,最大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让文学理论的相关知识更好结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水平,增强提问效果,通过提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和兴趣,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只有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才算进入“探究”领域,才能提高自身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师要不断通过情境创设,引导学生先整体感知教材寻求理解,再感知教材重点,寻求发现和质疑,然后共同释疑、探究,获取新知。教师要不断探讨文学理论教学实践规律与方法,不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让学生真切体会到文学理论这门课的重要性、实用性和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灵活性,使学习文学理论成为一种享受。
二、问题主导,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局面,在强行灌输的过程中被迫接受枯燥的理论知识。探究式教学理论改变了这一传统教学模式,它主张通过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在活跃的思维过程中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循循善诱的引导中让学生在问题探究中感知理论的深度,拓展自己的认知。问题的提出意义重大,不仅可以诱发学生的思考,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内在强烈的求知欲。有了问题才可以让学生深入思考,突破事物的表层与形式。
在文学理论教学实际中,因为理论自身深度和难度需要老师在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而且,老师不直接给出答案,这个过程需要贯穿整个课堂始终,在积极思考过程中,结合具体文本、具体文学现象、文学思潮等逐步让学生认识到问题的本质是什么。通过问题的提出让枯燥的理论知识慢慢内化成学生的体验,在体验的过程中让学生从文学现象的感性认知逐渐过渡到深入的理性思考。
问题主导式教学均是从同学们感兴趣的问题入手,在文学理论研究中关注热点、关注理论前沿与文学理论教学关注现实、关注生活中的审美现象不可等同。现实中,文学理论和文学实践之间的关系如何?文学理论未来发展如何?这些问题固然重要,但不是理论教学要解决的问题,而是学术研究和理论发展面临的问题。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文学理论教学如何通过可操作性的实践设计,将貌似枯燥、教条的理论和生活中的文艺现象联系起来,恢复其本有生命力。要求学生把讨论中的理论要点、基本观点形成文字,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观点,形成自己的论证结构,并学会对自己的论证进行概括和总结。
主动思考问题是获取知识的最佳途径。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寻找和发现知识。相信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逐步扭转学生对文学理论课程的错误认识,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真正训练学生理论思维、提高学生理论素养的作用,从而使文学理论教学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合作与交流,开放探究环境
探究是一个过程,探究是一种行为,同学之间需要展开交流,这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自己思想和倾听别人意见能力和态度的需要。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既能让学生自主探究,又能促进师生、生生合作互动,以培养适应现代化社会生存发展的人的阵地,教师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合作学习”,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普遍关注的重大课题。
文学理论教学不单要求学生掌握文学基本概念和文学理论基本知识,更善于引导学生进行理论思考,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的能力和理论思维能力。理论不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精神。在理论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逐渐进入到自主学习氛围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尽力为学生营造深入学习理论的良好氛围,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在合作性学习中,教师的功能在于设计教学方案,并以指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进入到师生互动中,引导学生体会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之间的依赖关系。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理论分析作品,或者就文学现象对文学的普遍规律进行归纳,如讲授文学活动时,对世界、作家、作品、读者之间的具体关系,需要学生在具体作品中认识到文学源于生活,生活是文学产生的源泉,这个认识是在就这个问题具体文本讨论过程中清晰起来的。就作家和作品的关系、作品及读者的关系同样需要从不同角度激发学生的兴趣,多角度地思考,呈现出思考的多维度,让学生对问题中彼此的关系有明确的认知。就读者和世界的关系,在读者接受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是接受者,就这个问题谈自己在阅读中的切身体会,在阐释与批评中理解和诠释读者对作品进行评价反馈的重要性。学生在合作与探究过程中深入理论学习,不仅是对以往文学认识的梳理和修正,更是对理论思维方式的切身感知,与此同时强化学生对文学理论本身的理解。
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课下可以组织学生组建各种学习团队,针对文学现象、文学思潮进行相互交流与探讨,在师生互动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理论学习兴趣,不仅对课堂教学起到辅助作用,而且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
四、引导探究,课堂教学可操作性实践环节设计
文学理论是一门基础理论课程,需要系统阐述文学的基本知识、规律和理论,但是文学理论也是一门应用性课程。文学理论在理论指向和诠释方面具有多功能性,必须让学生清楚明晓文学理论的理论指向和最为合理、最适合的诠释方法。文学理论之间存在着相互渗透、相互沟通的关系,因而要让学生在理论视域方面认识到其交融互摄、旁通统贯、相浃相洽的思维脉路。文学理论具有广且厚的内容涵盖面和阐释的界域极宽的潜在理论因素。
要顺利展开对一个理论问题的“探究”活动,仅靠课堂上三言两语的思考讨论是不能根本解决问题的,往往只能停留在问题表面,不能将理论深化。因此,注重课外资料收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延伸思考是探究式教学方式的关键环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关注学术前沿,并及时把相关学术观点带给学生,让学生在文学理论应有的语境中审视文学现象,如果不站在当下文学发展语境下,那么学生始终都会把自己当做理论的外人,不能真正理解理论的发展状况。所有在探究理论发展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当下。教师在具体课堂教学中需要针对具体实际调整教学内容,灵活针对学生提出的关于文学理论认知的相关问题进行讲授,层层深入,理解理论精髓所在。
让学引思教学论文例8
传统语文教学,模式比较固定、僵硬,往往是单一、规范的课桌排放,学生端正的坐姿,师生一问一答的配合。实际上,这种统一化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拉远了师生关系,也制约了学生自由表达,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转变观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他们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可以改变教桌排列方式,譬如圆环绕型、会议型、E字型等;根据学生性格、兴趣、认识结构等合理构建学习小组;开放教学秩序, 学生可抢答、跨组交流讨论等。
如学习《伟人细胞》一文时,教师可先提出问题:文章标题中的细胞是什么意思?通过短语概括出贾里为追求伟人细胞做了哪些事情?通过这些事,你们认为他成功了吗,说明原因。然后通过小组合作,以学生喜爱的方式来再现其中某件事,语言须合理地体现人物性格。再让学生自读文章,划出有关语句,进行小组讨论。当本组难以解决的问题,可跨组讨论,然后全部被全班交流。此外,教师还可创设多种教学活动,如才艺展示、辩论会、演讲竞赛、知识抢答赛、师生沙龙等,以营造出愉快宽松、活泼生动、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创造欲,使其主动探究与发现。
二、确定目标,指导思维方法
在开展创造教育时,教师需要通过一定量的思维训练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而在进行创造思维训练时,教师需要明确目标,以发挥目标的导向、规范与激励功能。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将思维训练融入各个教学环节中,如听、读、说、写等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有目的地训练,有内容地练习。当然,在训练过程中,教师需要渗透多种创造思维法,如求异法、发散法、发现法、质疑法等,以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大胆质疑,使其学会辨析,学会发现与提出问题,最终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学习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教师可运用发散法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然后依照结尾情景,展开大胆而丰富的想象,为课文续写不同结局。学生的想象合理丰富,文字语言也十分灵动优美,贴近人物性格特征。此种训练,使学生把握了思维方法,体验到成功感,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拓创造思维。
三、鼓励质疑,发挥想象能力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非常重要。思考需有质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由文本语言文字,文章思想内容,亦或老师提问等方面切入,大胆质疑与提问,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与师生讨论,甚至争辩,这些是在学生理解文章基础上而展开的,可弥补老师讲解的不足,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巧妙地运用问题这一钥匙来打开学生思维之门。
第一,于课堂上质疑。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善于提问比解决问题显得更为重要。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多质疑、多提问,引导学生由不同角度、不同方位来质疑传统观点、现成理论,然后组织学生相互讨论交流,探究求异,碰撞思维火花。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激活思维细胞,由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表达自己的独特观点,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思维。比如,学习《有的人》一文,教师可引导学生由文章的词句、段落与篇章进行质疑,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逐渐形成质疑习惯。譬如怎样理解两个“活”字与两个“死”字的含义?“刻入”与“烂”体现了怎样的情感?
第二,于生活中质疑。知识源于生活。同样,语文与生活密不可分,具有浓郁的人文性与思维性。因而,语文教师可引导学生由生活实际中去发现、提出、探究与解决问题,让学生关注生活,由身边小事进行积极思考,学会创造性的学习。比如,学习《多一些宽容》一文时,教师可让学生举出相关生活实例谈谈宽容是什么意思?有何意义?怎样才可做到宽容?引导学生由身边小事思考问题。而后教师为学生提供有关感知材料,引导学生参与案例分析与争辩,以训练学生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四、加强实践,提高创造能力
在语文创造性教育中,若想提高学生创造思维与能力,并不能只是停留于口头,更要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亲自实践的过程中,积极思索,激发创新意识,学会创造性学习。比如,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与实践。初读课文时,让学生能够读准字音,读顺文章,对文章有初步感知,以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精读课文时,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而后进行小组讨论与探究,使其能够借助工具理解语句,并紧扣课后问题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学会自主分析与解决问题;学会提出疑问,融入小组讨论与探究,提出创造性建议。另外,还可让学生将文章编为课本剧进行小品、戏剧表演等。
让学引思教学论文例9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6C-0008-01
一、国内外时政材料的选取
要将国内外时政材料引入思想政治课堂,就要做好时政材料的选取。什么样材料进课堂及如何进课堂,这是在选取材料前首先要思考的。时政材料的选择要遵循两个原则。
(一)要依据教材内容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时政材料
时政材料的引入,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和方向性,不能随意地将时政引入课堂,不能完全以活跃教学气氛和满足学生的新鲜感为目的,要根据教学目标来选取,合理运用时政材料。比如,在讲述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一课题时,笔者首先导入了2014年10月24日长江大学学生勇救落水少年的新闻材料,通过讲解相关新闻材料,让学生正确理解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在讲解培养大学生的文明意识和国际意识时,笔者首先导入了国外媒体对中国游客的不文明行为的报道,进而让学生认识到培养文明意识和国际意识的必要性,让大学生体会到文明不仅是思想文化的体现,还是国家形象的代表。
(二)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选取生动有趣的时政材料
教学过程中,教材和学生的矛盾是教师解决的主要矛盾,引入时政材料实际上是对教材的生动化和形象化,是为了让学生更易于接受教材所传授的知识和理论。因此,时政材料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和佐证,一定要坚持学生感兴趣、易于接受的原则。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可以选取那些理论性不是很强、但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时政材料。比如,我们在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诚信时,可以选取2015年1月13日云南网微博“云南一‘诚信小店’无人看守,三年没丢一件商品”这一新闻材料,通过对这个新闻的讲解,让学生理解掌握诚信的重要性,并践行诚信。
二、思想政治课堂教育引入国内时政的途径
(一)声、影并用,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思想政治课,学生很容易感到枯燥、抽象难懂,但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所选的相关国内外时政内容通过多媒体进行播放,让学生通过声音和画面来理解时政,理解课堂内容,这不仅能让书本知识生动活跃起来,还能拓宽学生视野,从而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与实用性紧密结合起来。
(二)联系时政,通过启发和引导来实现教学目标
对于课堂教学,关键是以怎样的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可以通过对教学内容适当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和启发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思考。把授课内容和国内外时政知识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听课热情和兴趣,从而优化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解正确的消费观时,紧密结合光盘行动的时政资料。先从光盘行动的发起、原因和迅速传播,告诉学生应该珍惜食物,就餐时不要浪费,点餐要适度,实在吃不完了也要打包带走。然后又将光盘行动的消费与时政相结合,设置了相关教学问题:我们的消费观念中与光盘行动相似的还有哪些?
(三)运用互动点拨式教学,引导学生学习利用时政资料
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引入国内外时政教育,也要改变教师传统教学方式,要采用教师点拨学生参与的互动教学。互动教学的运用,不仅要求教师对国内外时政有更多的了解和分析,还要求学生去关心世界的变化和国家的发展,主动去查阅相关时政资料,弥补教材相对滞后的缺憾。
例如,在讲授“依法治国的概念、内容和意义”时,教师提前安排学生以组为单位,利用课余时间收集相关资料,并将收集到的资料按教学内容分类整理,形成本组的观点,上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等形式在课堂上展示。展示过程中,如果出现对问题的认识不足、观点不太正确时,教师及时点拨引导。讨论结束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进行归纳总结。不仅对学生的观点看法进行总结,还要将依法治国这一理论与他们的讨论结合起来,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参与来理解依法治国的概念、内容和意义。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依法治国的理解和认识,还能培养他们关注社会、关注时政的习惯;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分析时政的能力,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总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国内外时政的引入,已是当代高职生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还有利于学生“三观”的形成,有利于学生视野的拓宽,有利学生清楚地认识社会和把握时代脉搏。当然,也更能提高思想政治教学的有效性。但是,国内外时政内容的课堂融入方式方法,仍需思想政治教学工作者在教学中不断地挖掘和探索。
让学引思教学论文例1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2)06-0072-0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党的“十七大”明确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
培养专门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三大目标,要实现三大目标,都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引。培养专门人才,就是培养我国社会主义事业高素质的接班人,合格的接班人必须学习、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都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开展的,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因此,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如何有效开展这项工作,是高等院校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首先需要改变教学理念,改变单一“灌输”的说教方式,以引导为主,取得教育实效。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目标
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教育的工作正在逐步推进,高校校园存在着多种不同价值观的社会思潮,有些甚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相矛盾。思潮多样性的存在,影响着高校师生共同价值观观的形成,给思想德育工作带来了难度。因此,如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高校师生共同的价值观,成为引领高校校园思潮的价值观基础,已成为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德育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共同课题。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目标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思潮。从现实意义上来看。它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高校实现和谐文化的基础,也是培养思想过硬的祖国接班人的保证;从教育意义上来看,这是党和国家给高校政治思想教育者们的任务,而且是必须要完成好的任务。要理解这项任务的意义,首先要了解社会思潮的涵义,社会思潮是一种意识形态,他体现的是同志阶级的价值观念,为统治阶级的统治服务。社会思潮通常是通过高层知识分子向青年学生传播,再由青年学生扩散到社会大众。从这个传播路径来看,高校是社会思潮传播的集散地。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对学校师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和新中国各代国家领导人的社会主义思想理论教育。
1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铸造大学生思想之魂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核心,因而必须要让学生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来铸造大学生的思想之魂。高校作为社会思潮的集散地,青年大学生对各种意识形态都比较敏感。这需要高校广大师生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理论来明辨是非,抵抗错误的社会思潮,成为政治思想上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2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大学生人生信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体系的主题,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其内涵和价值目标,深刻认识其科学性,让他们接受和认同这个理想。这个理想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我国得以不断发展的精神动力。自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到中国共产党取得国家领导地位,期间我国的兴衰荣辱还历历在目,因为有了共同理想,我们才了三座大山,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前行。历史和现实表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族中华儿女才能追求共同的梦想。因而有必要增强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让他们认识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理解共同理想对个人发展、个人价值实现的真正意义,为我国建设和谐的小康社会做准备。
3 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校园文化精髓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两个精神”是精髓。“两个精神”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应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领会两个精神的要旨。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最集中的体现,是我国各族人民最本质的文化素养,体现为共同的理想和价值取向。当前我国的时代精神是以革新为本质,是全国各族人民富有进取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把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原动力。在对高校学子进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时,首先要让他们了解我国历史。从历史中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汲取营养,让历史告诉未来,让未来传承历史。从历史中领悟出革新的重要意义,明白时代精神的真正内涵,开拓进取,求实奋进,让青年学子在积极向上的校园思潮中健康成长,与时俱进。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现实路径
高等院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其教学活动不仅仅指课堂教学,还包括校园的社团活动、学生的社会实践、教师的素质培训,甚至包括学生的校园日常生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政治思想的一部分,是高度抽象和概括的,具有理论性强,难于全面把握的特点,这给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带来了困难。要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转化为行动的指导,需要在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在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受教育者进行熏陶,以“润物细无声”方式将思想转换为行动的指导,为此我们需要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模式。
1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是要尝试把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引入到教学中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理论性较强,比较适合授课,但教学效果难于提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把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结合起来,尝试采用角色扮演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兴趣小组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需要在教学内容上分清主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核心,因而必须要让学生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两个精神”是精髓,最适合采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通过案例来领会两个精神的要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针对这块内容,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是非观,通过学习先进人物的事迹,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荣辱观。
2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社会实践是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后运用所学知识认识社会、服务社会、增长才干的一种方式,随着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社会实践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改造思想,让思想来指导行动,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检验教学的效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首先是要通过社会调研、专题研讨等活动让学生明白理论学习必须要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其次是让学生深入农村和城市,了解我们国家发生的巨大进步、秀美的风光和真实的民意,使他们更加热爱祖国。在实施教学实践时,充分考虑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将他们追求个性、思维活跃的特点变为提高学习效率的优点,将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生的大学生生活中,让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的所有教学科研活动中。
3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三个方面,即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建设,其中精神文化建设是最高境界,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包括校风建设、教风建设、学风建设、学校人际关系建设等方面,通过对学生思想层面潜移默化的影响,改变着他们的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校园文化的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思想,使学生能正确认识和对待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更新教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观念,从内涵改进工作内容,外延上扩展工作范围;以人为本,发挥教师和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重塑大学价值观,促进高校教职员工和学生共同的理想和信念的形成;积极促进高校社团活动的开展,拓宽高校文化建设的阵地范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开展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教育性,并为师生喜闻乐见的艺术活动:利用好校园网络,通过强化校园网站和论坛的建设,来引导学生塑造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世界观,以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来引导学生对各类网络信息的正确认识。
4 在师德师风建设中贯彻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师德是教师职业素养的综合表现。它主要包括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理想四个方面。当前我国的师德教育还存一些缺陷,如缺乏主流引导思想、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不同步与师德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备等。教书育人是师德建设的出发点和切入点。教师的作用在于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和处事。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书育人的实践中,才能真正体现出社会主义师德建设成果。
首先,高校教师应该在教学和科研两条线上都做出自己的贡献,在教学上,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努力钻研教学内容,认真备课,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在科研上,针对本专业的特点,丰富和发展本学科的知识、方法和手段,让自己成为本专业具有踏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专门人才。
其次,要将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渗透到专业课的教学中。教书和育人密不可分,即使是专业课的教师,也要通过学习让自己成为一个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修养的人。同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渗进专业课的教学中。
第三,教师必须要有正确的荣辱观。有了正确的荣辱观,教师们才会严于律己,努力做到为人师表。为人师表就是要让教师不断提高各方面的修养,在思想上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保持高度的一致。在言行上做到“美其言,慎其行”,以自己的言行给学生树立榜样。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师德师风建设,单靠教师自身的自觉性是远远不够的,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国家在法律和制度的层面上进行规范、引导;需要高校在措施和机制上不断的创新,将国家的制度落实到实处;需要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引导高校校园思潮的最重要环节,也是一项任务重、难度大且复杂的工程,应该做好长期建设的准备。为提高效果,还需要求新求变,不断使用新的方法、新的模式来改进教学,摸索出一条适合当代高校学子特点、具有时代气息的教育之路。这是国家和民族对高校德育教育的要求,也是高校德育的职责所在。具体来说,需要处理好五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要把尊重差异与批判错误结合起来。在坚持以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思潮时,一定要兼顾“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让各种思潮百家争鸣、百家开放、念兼容蓄、和谐相处,这样的校园思潮才是兼具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的。但同时我们也要批判错误的思潮,敢于和那些腐朽、没落的观念做斗争,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依据,批判那些唯利是图、荣辱不分的思想观念,以社会主义民族精神为指导,同一切反动的思想和言论做斗争。
二是把包容多样与确立主导结合起来。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待其他观念的基本态度,社会主义者从来都是拥有广阔的胸怀,能够接求同存异的人,同时,多元思想观念的交流与碰撞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以自我完善,在矛盾中斗争,在矛盾中发展。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确立一个主导的观念、主导的思维,“一元统领”、“协调有序”,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身的要求,主力思潮会带动社会向前发展,能让我们统一思想,齐心协力,协同奋斗。
三是把净化思想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净化思想就是要求高校师生在解决自己切身利益时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世界观,妥善解决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同时高校也要积极地去解决师生员工在生活、学习、工作中所面临的实际困难,给他们营造一个安居乐业、安居乐学的环境,这个环境对推动校园思潮的和谐发展有着巨大而积极的意义。
四是要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在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思潮的关键。高校学子是校园思潮的主体,改造主体的日常思想品德就是改进了校园的思潮。高校学子要积极参与,开展教育与自我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自己的日常生活。
五是将预测趋势与引领方向结合起来。预测高校可能出现的各种思潮,不仅需要认真分析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各种矛盾的变化趋势,以揭示不良社会思潮形成和流传的社会基础,而且还要注意把收集到的各种思想理论信息与外部环境联系起来,综合运用各种方法,研究形成不同社会思潮的共同因素和相似现象。只有认清了校园思潮的本质和传播规律,才能科学预测其传人校园的内容、途径和可能的影响,及时制定有效的应对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