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过到初五,俗称“破五”,从这天起,传统意义上的过年就基本结束了。回过头来看过年过的什么?百人有百答,究竟过什么?在我看来就是:她包涵了两层意思,一个是过春节,二是迎接新年,合起来,就是“过年”。回家,喜庆,团圆,年俗,美食,文化,亲情,童年,心愿……,都是过年的主要元素。
圆——合家团圆,共享天伦“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岁末年初,自古至今中国人骨子里的情怀便是一起过一个“团圆年”,尤是出门在外的人,都会顶着风霜,带着雨雪,赶在大年三十之前回家。回家,一个温暖的可以融化许多人的词语,一个饱含辛酸的词语,一个充满期待的词语。从古代的步行马车至现在的火车飞机,我们和家的距离缩短了,可是我们因为压力因为动力和家的距离却也愈来愈远了........每次离家的时候,都会偷偷回头;每次归家的时候,心都是满满的溢出来。感谢记忆中的“年味”,让我们的团圆始终不变!
食——民以食为天“舌尖上的年味”,是大年三十妈妈亲手张罗的一桌年夜饭;是一人一菜四世同堂的祖孙盛宴;是“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的盒子往家转”。记忆中的年味,吃的都是平时吃不到的美味,洋气的开心果,诱人的碗扣肉,汇源的果肉汁......这些对于现在看似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美味都是当年的奢侈品,是每个“小馋猫”对于年很大的记忆。再说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高了,大鱼大肉充斥在一日三餐,我们不禁大呼想返璞归真想吃回清淡的那些年,然而呢?现有的美好生活不是更值得我们珍惜?感恩当下。记忆中的“年味”关于食,其实从未变过,变得是你的心......
俗——民俗不俗,后辈传承守岁、拜年、庙会,这些热热闹闹的年味,在我们的生活中变少了,但是却依旧被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形式保留了下来。上至70老妪,下至3岁孩童,无一不想凑个热闹,图个吉利。当我们点燃烟花爆竹的时候,年兽走了新的一年一定顺顺利利;当我们拿到长辈的红包的时候,压岁钱伴我们成长见证我们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当我们拜年走亲访友的时候,你会发现没有什么比珍惜身边人更加重要。记忆中的“年味”,感谢这些繁琐的民俗,让我们的年过的有滋有味。
红——红色是中华民族最典型的代表元素。红色代表着喜庆、热闹、祥和,是中国人最为崇尚的吉祥之色。过年,中国红无处不在,到处都洋溢着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人们除了贴红春联,剪红窗花,掛红灯笼,张大红福字,还喜爱穿红色衣服,也在客厅里、卧室中挂贴红色艳丽年画。讲究红红火火,喜庆满堂。红色给家家户户平添了许多欢乐的节日气氛。?红色还有避邪去灾寓意,它很好地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和祈求平安顺当的心理需求。
灯笼灯笼是中国年不可或缺的节日元素。灯火阑珊处,总能想到,一盏盏灯笼星罗棋布,温暖氛围下的万家灯火。灯笼,又称灯彩,完全属于中国的传统工艺品,更代表了最传统的“年味”。如今的灯笼,正进化成一种纯粹的象征,象征吉祥、象征中国文化、象征美。从腊月三十,孩子们打着灯笼,家家户户厅堂屋舍挂灯笼,营造出一片祥和的氛围。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远远望去,万家灯火,形成“月华连昼色,灯景杂星光“的瑰丽景色。这也是传统年味中保留最完整的一种过年物件。
回忆过年都在回忆里,童年时的过年记忆犹新。过年,过的就是孩子们那颗童心的欢乐,那一张张天真的笑脸,看着小家伙们一个个拿着鞭炮,不顾寒冷的在外面玩耍,看着他们贪吃的小嘴不停的吃着年货。那时候条件有限,家家都不富裕,物资供应不充足,但小时候,年就成了期盼,就成了少有幸福感。长大后,年是忙碌,是疲惫。年还是那个年,只是我们变老了……现如今的社会,随着人们各方面生活条件的改善,过年时候的年味也变得越来越淡薄。人们对于有关过年的传统习俗也忽视了,使得过年失去了它原有的氛围。朋友,是否感觉这些年走来,童年越来越远,过年“年味”越来越“淡”呢?
心情过年过的是一种心情。一年,无论好的还是坏的,都已经过去了。过年了,围坐一起,陪着爸妈、兄弟姐妹,吃着香香的爸妈张罗的年夜饭,伴随着亲人之间的欢声笑语,大家推杯换盏,肺腑之言尽情述说着……于是出外工作了一年的艰辛,都随着快乐的氛围而烟消云散了。此时的长辈家长们的心情是最非常开心的。过去一年所有以极其喜悦的氛围而结束。年节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希望的节日,同时年又是上一年的回顾总结,也是新一年的展望期盼。一切要重新开始我们的新生活,过年也意味着我们对新年又有了新的期待,我们的工作和学习也要有新的目标,我们为了事业、家庭及家人再踏上新征程。
亲情过年回到父母家人身边,拜年,祝愿美好,会拉近一家人的情感。,忙了一年,与家人聚一聚,诉离别亲情,走一走故乡。过的是一家人团团圆圆在一起,过年不仅是一家子的小团圆,也是一个家族的大团圆,甚至是中华民族的大团圆。过的是欢天喜地劲儿,过的是那个气氛和人们团聚的欢欣喜悦。家人的团圆,是家中老人们的一种年终期盼。平常中秋节那些在外的人可能不方便回家,可到了春节,是难的家人团圆的日子,为了过年,老人们提前好多天就要打扫家里卫生,俗称“除旧”,家家贴春联挂灯笼,人人穿新衣服,购置最好的食物食材,准备儿女们回家的团圆饭、年夜饭。晚辈给老辈们不仅是那一份价格不菲的礼物,更多的是和他们相守,相亲,相互感情交流,相互的祝福心愿。老辈则给小辈们准备红包、压岁钱,给小孩子们喜悦和欢欣,此时的情景最为美好,最为感动。
回家家是港湾,家是牵挂,家有你的爹娘亲人。长年在外奔波,很少有与家人的团聚,以前过年过的就是家人的相见团圆。到了春节期间,所有在外工作或者学习的人都回到了自己的家中,一家人热热闹闹地过个新年。并且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对于过年的习俗来说也是千姿百态的。但是近些年以来,过年的年味儿变淡了。各种传统活动也变得越来越少,使得现在过年呈现出一种现代人的气息。
爆竹爆竹是古代中华民族的一大发明。古代没有火药和纸张时,人们使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以驱逐瘟神,保百姓平安。除夕的辞岁炮仗、正月初一的开门炮仗,每一次烟火的升腾,都燃起了中国人对新年的期盼,“爆竹声中一岁除”便是这样的情怀。从小时候的掩耳仰望,到后来拿着香火去点燃,中间多出的不仅仅是那一份胆量,还有对传统的接纳与传承。过年燃放爆竹鞭炮,这种习俗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现在,虽然因环保原因,好多地方已禁放限放鞭炮了,但是记忆中的噼噼啪啪的爆竹声总在耳边响起。
文化过年是一种民族文化。这不是哪一天建立起来的,它是在数千年历史中经过长期创造、选择和积淀而成的,大量、密集的民俗如五彩缤纷的节日活动、难以数计的吉祥图案,共同构筑起年的理想主义景象。它既有视觉的(颜色与图像)、听觉的(鞭炮声与拜年声),又有味觉的(应时食品)、嗅觉的(香火和火药),年文化占有我们所有感官直至心灵,并深深留在我们民族记忆里。由此让大家懂得,真正的文化不在于用金钱造势,而在于是否浸入人的心灵和血液之中。
年,不是一个人的狂欢。你若说年味淡了,那就放下手机,在父母身旁多听点絮叨。那丝丝白发,那缕缕皱纹,就是年味!年,是全家人的欢喜。你若说年味淡了,那就放下心事,在亲友身边多来点举杯畅谈。鞭炮声声,心潮共舞,那就是心中的年!
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过外国的节日,把圣诞节看得比国庆节都重要,如果不是国庆节还放七天小长假的话,大概很多人都会忘记了吧。包容外来节日,不意味着丢掉中国的传统,这些老祖家留下的传统节日跟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重要,人最重要的是不可以忘本,当你觉得过年已经索然无味的时候,当你已经厌倦了拜年,请你放下手中的手机,多与家人沟通,多一点家庭意识,真正把我们的年过出滋味来。
团圆、和谐、富足,年是人生中一年一度用尽全力实现出来的生活理想!把生活理想化,把理想生活化,是中国人特有的年文化心理,充分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热情与希冀。中国人每过一次年,就深化一次民族的亲和力、凝聚力,也就是加强民族的生命力。因此,每逢过年,中华大地的土也会是热的,都会感到民族这个概念变得更实在、更动情。多一点中华民族意识,多从过年过程中感受先祖们的生活方式、人文风俗、向往美好的理念,体验他们对生活独有的浑挚情感,感受中华大地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朗朗精神。相信只要我们的传统文化根脉在接续,只要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紧拥不弃,年的灯笼就一定会在大年根儿红红地照亮!
年,是我们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节日,从腊八到转年正月十五,历时一个多月,都属于“年”的范畴。年文化本质是精神的、理想的,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道德、价值观和审美的传承载体。欢乐、祥和、团聚的节日主题,蕴藏着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为四海华人所认同和共享。不妨多看看外媒报道国外华侨过年的新闻报道,去听听大年夜里中国人相互之间越洋跨洲的拜年电话——它决不同于平时的相互问候。中国人的年,可是老百姓主动增加民族凝聚力、亲和力的节日!
年过了,年味年俗年节也都感受了,年复一年,日过一日,最终要回归到日常生活之中,紧张的工作状态又要从新开始,拿出最佳精神,最好姿态,做好本职工作,创造优异成绩,回报社会、单位和家庭,再有三百六十天,将迎来又一个年到来。